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醫二三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健康才有鹿用」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本從 "病人" 的角度   寫的癌症相關書本 (漫畫)

很仔細地刻畫   癌症、化療的種種情境...

值得推薦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將邁入第三期 強化受惠一生的「預防」

癌症盤踞國人死因第一名已31年,佔全部死亡人數28%。有鑑於癌症造成人民生命和社會的嚴重威脅,國民健康署依據癌症防治法,自94年起賡續推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自103年起,計畫將邁入第三期,焦點將從過去的治療、早期發現,向上力溯至源頭之預防。三大新興重點包括:1.防治新興致癌因子—肥胖、飲食與運動不足,強化致胖環境監測與改善、推行「現代國民營養計畫」,並達成規律運動人口倍增;2.持續推廣具預防效果之癌症篩檢,尤其是口腔癌與大腸癌,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根除,阻斷癌症發生;3.推出「癌友導航計畫」,不錯失任何一位可治療之癌症病人,使早期病人得以治癒,對晚期病人則提供安寧療護,減少病友迷航。

自94年推動第一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迄今,已建立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制度,有48家醫院通過認證,提供優質專業醫療。惟,資料顯示當時因僅全面補助子宮頸癌篩檢,其他可篩檢癌症仍常因發現較晚,雖有好的醫療水準,亦難達到最佳存活率。因此,在爭取到菸捐補助後,於99年推動第二期計畫,係著重於早期發現,將全面免費癌症篩檢從1種(子宮頸癌)推廣至4種(加上口腔癌、大腸癌及乳癌),成為全世界唯一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4種癌症篩檢全面補助的國家,並且於短期內即大幅提升癌症篩檢率,大腸癌、乳癌之曾篩率從98年的21%及17%,提升至102年之53%及50%,口腔癌兩年篩檢率從98年的29%提升至102年的55%,而我國的癌症5年存活率也從91-95年的48%提升至95-99年的51%。
然而,依99年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仍有高達18%癌症病人沒有在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治療(例如:肝癌有34.8%、大腸癌有14.4%、口腔癌有10.4%未及早就醫);此外,國人對於新興的致癌因子也缺乏嚴肅的認知。因此,第三期的工作重點,將推出癌症病友導航計畫,強調以個案管理師領航新診斷為癌症的病友,強化病情說明、治療資源導航與個案管理,以協助病人及早獲得適切治療,達到“珍惜每個生命”的目標。對於源頭的預防工作更是極其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30%,故第三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計畫期程103-107年),將以預防為重點。有關菸害部分,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少有22%的癌症是菸害造成的,菸品是危害健康的頭號殺手!菸煙中有超過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93種成分會致癌,當中有15種被IARC(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最有效的菸害防制手段是菸價,其次是禁菸,故世界衛生組織強烈建議各國調高菸價,以價制量,來預防青少年吸菸及減少經濟弱勢族群吸菸。未來也將擴大公共場所禁菸範圍,包括學校周邊及人口聚集的主要幹道十字路口,都將列入優先檢討實施禁菸的場所。另外,不健康飲食、運動不足及肥胖與大腸癌、乳癌、子宮體癌及胰臟癌有密切關連,國民健康署將持續結合各縣市與社區組織,對全國368 鄉鎮,實施致胖環境監測與改善計畫,並推廣健康採購、輔導餐飲業作菜單熱量標示、宣導多喝白開水與低脂牛奶,以取代含糖飲料,並將依法限制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垃圾食品廣告及促銷,並鼓勵健走等生活化運動。另外,大腸癌及口腔癌篩檢可以找出癌前病變,適當處理即可預防其進展為癌症,將持續推廣。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面推行口腔癌篩檢的國家,刻正鎖定此一特色,與諾貝爾獎得主Lee Hartwell共同合作,研發新一代的篩檢標記。
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防治癌症是世界共同的目標,而預防癌症、避免民眾罹癌,將是全球癌症防治工作重點,健康署將持續推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致力於癌症預防工作,以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

** News from 國健署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News/News.aspx?No=201401290001)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名醫/醫改會:醫療不透明的錯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健保局所公布的醫院醫療品質指標不透明,很多醫療院所也競相開記者會,為自己宣傳,民眾難以判斷,因此只好道聽途說、找難掛的醫師或從媒體上找名醫。

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表示,要破除名醫迷思,政府對於各醫療院所的品質指標應該更透明,將這些資訊轉化成一般民眾看得懂的語言,幫助民眾作為就醫參考,也能促進醫院間良性競爭,提升醫療品質。

雖然近年健保局開始在網路上公布「醫療品質訊息」,劉梅君日前要上網幫女兒選擇就醫診所,卻赫然發現,健保局所公布的指標訊息,內容過於專業,就連長期關心醫療議題、在大學任教的她都看不懂了,更何況是一般民眾?

劉梅君表示,有些指標(例如死亡率)可能誤導民眾,現階段確實不宜公布,不過諸如人力設置、院內感染率等指標就應該公布,「有人不一定有品質、但沒人一定沒品質」。

 

摘自 : 自由時報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名醫/何飛鵬:30年3次醫療糾紛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迷信名醫會不會造成醫療遺憾?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因為家人身受名醫迷思所害,過去三十年發生過三次醫療糾紛,他建議如果要看名醫,必須要能掌握足夠的醫療知識。

岳父輕微中風 醫堅持開刀沒醒來

三十年前,何飛鵬太太的乾姊夫動攝護腺的小手術時,因名醫輕忽驗血報告而進行全身麻醉,最後不幸過世。後來,何飛鵬的岳父輕微中風,知名醫院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醫師強烈堅持開刀,兩度手術後病人再也沒有醒過來。何飛鵬說:「我不確定名醫是否有錯,但是名醫快速的診斷,強烈的堅持,剝奪了我們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後來,何飛鵬的弟弟長骨刺壓迫神經,看遍各大醫院,醫師說法不一,但找上某名醫後,他當下決定開刀,卻不願多做說明,最後在家屬堅持下,名醫才耐住性子與家屬討論病情,決定再檢查一次,名醫這才發現他搞錯病人,根本不用開刀。

何飛鵬感嘆,當今台灣社會所有人都在替「權力」與「金錢」服務,名醫也不例外。他並非全盤否定名醫,一般市井小民如果對醫療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就只能聽從名醫的單方意見。

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也有切身之痛,八年前她懷第二胎時,找了某醫學中心的婦產科名醫產檢,醫師雖發現胎兒較小,卻只教她多吃牛肉,沒安排進一步檢查,也不願多回答問題,不料一週後,劉梅君腹部劇痛,轉到他院治療時,已胎死腹中,成為她終身遺憾。

有了幾次不愉快經驗後,何飛鵬現在寧可看一般醫師,不看名醫。他建議民眾從醫師看病與溝通互動過程,評斷醫師的醫術、耐性與態度,就不難判斷是不是醫德、醫術兼具的良醫。

 

摘自 : 自由時報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聽到一堂很特殊的課

Mind Map  心智圖

它是一種圖像解說模式   或是說成一種記憶儲存模式

不同於傳統的power point簡報方式

據說可以幫助記憶

有相當多的軟體可供使用

下載嘗試看看!!!

 

圖表來源: http://tpc.k12.edu.tw/1001217590/14_main.htm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JM 200 years of cancer research  

  

這是發表在去年(2012) 5月的國際醫學最重要的期刊 NEJM

目的在於慶祝NEJM期刊發刊200周年  (NEJM archive從1812年就有了!!!  驚!!!)

文章的作者就是我們腫瘤內科聖經的作者  Vincent T. DeVita

以下將  極重要的跨時代里程碑(Milestone)  做些介紹

1. 1894年 : 將近120年前,美國知名的外科醫師威廉·史都華·豪斯泰德(William S. Halsted)提出了根除性乳房切除術(radical mastectomy),他認為乳癌癌細胞會規則的依照順序經由淋巴管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之後再轉移到全身,所以開刀開得越大可以更有機會來控制腫瘤,這個觀念主導了乳癌的手術治療數十年。

2. 1895年 : 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另稱倫琴射線,俗稱X光),這算是放射線學的始祖,他也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3. 1898年 : 居禮夫人發現了鐳(Radium),這是放射線治療的開端、始祖,當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4. 1912年 : George Clowes成功發展出第一個腫瘤移植的動物模式(transplantable tumor system),如此腫瘤藥物治療才有標準化的模式,可以從動物身上觀察到實驗藥物的成果,因而得以快速發展。

5. 1943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現氮芥子氣(nitrogen mustard)對於淋巴瘤有很好的效果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6. 1948年 : Farber醫師發現了抗葉酸藥物「methotrexate」對於兒童血癌有很好的效果,Farber醫師奮鬥的故事令人尊敬、也為人所津津樂道,波士頓的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就是紀念他所取的名字。

7. 1967年 : 何杰金氏淋巴瘤、兒童血癌可以被治癒 (cure)了,癌症是不治之症的噩夢,再也不成立了。

8. 1968年 : Bernard Fisher 醫師 提出了乳癌是「全身性的疾病」的觀念,他認為許多腫瘤細胞可能在診斷的時候,就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所以刀開再怎麼大,也不見得有所幫助,於是便促進了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的發展,以期可以將這些很早便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的少數癌細胞,加以殲滅。

9. 1991年 : 乳癌的死亡率開始下降了。

10. 1996年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標靶藥物(targeted therapy)出現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基利克(Glivec),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存活期大幅延長,就有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可以長期吃藥控制,基利克也被選為2001年時代雜誌的封面。

11. 1997年 :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1997年批准了第一個單株抗體莫須瘤「Rituximab」,用來治療B細胞淋巴瘤,自此淋巴瘤的治療更上一層樓。

12. 2002年 : 乳房保留手術(breast conservative surgery)開始盛行。

13. 最後,圖的下方,癌症的發生率大概就在每年每10萬人400-500人之間,然而癌症的死亡率自1990年開始,逐年下降了。

 

接下來 ,還會繼續寫下去,然而需要大家的努力 !!!

 

文章標籤

min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